这里定期分享科技、信息技术、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每周日发布。欢迎投稿或推荐线索。
封面主题:蚂蚁集团全球最大规模IPO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将在港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同步发行上市,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蚂蚁集团起步于网上购物网站淘宝网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分拆旗下金融业务,成立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金服),2020年6月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
10月26日的公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Ant Group Co.)计划通过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至少344亿美元。
根据监管公告,按照每股人民币68.80元(合10.27美元)和80.00港元(合10.32美元)的价格计算,蚂蚁集团寻求在上海A(科创板)和香港H股分别筹集约172亿美元。如果承销商行使选择权,通过“绿鞋”机制额外购买最多15%的股份,蚂蚁集团最多可以再筹资约52亿美元。
A股初始发行股份数量为16.71亿股,占A股和H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5.50%。由此计算,蚂蚁集团的当前估值超过2万亿元。
蚂蚁集团的IPO,对员工来说可能是“暴富”一把;对股东而言,可能是“锦上添花”;那么对阿里的合伙人,那可是为其财富身价排名添砖加瓦——职享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灵动未来)在《蚂蚁集团“明里暗里”的股权造富史》一文详细分析了蚂蚁集团的股权结构和股权激励(SER、RSU & SAR)。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首席执行官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香港交易所当晚也发表声明,暂缓蚂蚁集团H股上市。蚂蚁集团的主要股东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下跌了8%。
11月4日,H股IPO认购投资者退款程序启动,11月6日,A股IPO认购投资者退款程序启动。投资者认购的股份将注销。
上交所11月3日发布了关于《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暂缓上市公告》,原计划于11月5日上市无法实现,重启上市计划未明。
美国的声音
9月9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在2020中国互联网制造峰会演讲《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中,引用19世纪美国物理学家、首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发表在《科学》杂志(Science , Aug. 24, 1883, Vol. 2, No. 29 (Aug. 24, 1883), pp. 242-250)的文章《纯科学的辩护》(A Plea for Pure Science):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只满足科学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科学。
10月27日,华为“心声社区”刊发创始人任正非9月14-18日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代表座谈时的发言,题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发言提到,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总统的科技顾问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在“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中提出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面向长远,逐步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从此,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远远领跑全球,形成若干重大突破。
5月21日,美国民主党议员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共和党议员托德·杨(Todd Young)等两党议员正式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该法案旨在通过增加对未来技术领域发现、创造和商业化的投资来巩固美国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并进一步提供支持,以确保研究投资能够转化为新的美国公司,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工作,并为各区域成为全球性的新兴技术产业中心提供机会。
《无尽前沿法案》即得名于75年前罗斯福非官方科学顾问范内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的著名科学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7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科学技术创新明确的全球领导者,美国人也因此在高薪工作、经济繁荣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方面受益。近年来,这一领导地位削弱的潜在风险让美国国内有了越来越多担忧的声音。
——参考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科创无前沿:美《无尽前沿法案》的改造计划及对中国的启示》
参照美国的科技思考早已常见。
比如2005年李开复答中国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美国今天的科研成就是基于它140年前开始的科研和教育政策,尤其最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的政策,这主要又是Vannevar Bush《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为政策奠基——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把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引导国防科研产业化。
中国式网络创新
中国C网
这里记述的中国C网并不是CDMA。
夏传友是中国C网创始人。按照夏传有最初的设想,C网不是一个网站,它有自己独特的域名解析、主机寻址和网络安全机制。也就是与因特网并行的、完全独立的、根服务器在中国、完全由中国自己掌握的“互联网络”。
1998年,原四川省农机公司的技术干部夏传友等数百名自然人和9家法人股东成立了四川中城网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夏传友与西南交大电脑工程师陈治刚开发出“信息的广播和访问的方法及系统”技术并申报国家专利。依靠这套技术,他们在成都建起了中国C网,初衷是“一旦发生战争,因特网会被毁灭,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网,这个网是独立于因特网而外。”
发明专利说明书:信息的广播和访问的方法及系统,CN1065998C.pdf
中国 C 网在于1998年9月25日在北京正式宣布启动。1998年11月18日,中国 C 网首批城市联机服务中心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深圳、无锡、重庆、南京、成都等21个城市的代表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中国C网总部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在全国各地合资设立二级站,二级站再在下面设立三级站,三级站直接面向用户,总部对成员单位(二、三级站)只有行业指导作用,没有上下级关系。每个二级站设一台服务器,三级站用户资料汇集当地二级站,用户上网查寻信息只能在居住地二级站服务器里,不能访问其它二级站和Internet站点。二级站之间连接通过电话线进行,每天定时交换几次用户资料,其它时间都不在线,用户看其它二级站资料只能随着交换时刻的来到而更新。——中国C网留下的那些封存记忆
华声报2001年4月28日报道, 中国C网日前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被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10个主要城市同时设立节点,并增加电信业务。中国C网获得的电信增值业务牌照是继中国电信、联通、网通、吉通、铁通等之后的国内第8张电信牌照,并且是唯一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获得电信营业执照。
中国C网与因特网的比较
华声报 1999/08/26中国C网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因特网,而且它还具有因特网尚不具备的优势。
网络定位:二者都具有商务功能,但因特网是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演变而来,其主题是国防和科研。目前虽已介入商业领域,但企业很难充分表现自己,这也是中国境内因特网供应商(ISP/ICP)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C网是根据企事业的市场需求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经商习惯、管理习惯、办公习惯设计的,是适合于中国本土企事业单位的商务公用信息互联网络。
信息资源开发:二者都开发信息资源,但因特网是采取英文注册地址,且地址和主页不进行广播,内容也不能随时自主更新,它注重物理网络建设,轻视信息资源开发,规定只有在3W的站点上、大约占入网总数5%的用户能开发信息资源,其余95%的用户只能看别人的信息。中国C网是中文注册地址,并进行全面广播,每个单位和部分个人用户都可自主发布和随时修改、完善、更新信息,并进行双向查询与访问、交流与合作,这就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大众化、社会化。
信息资源管理:二者都管理信息资源,但因特网把地址与主页分开,主页之间不能直接连结,只有在线检索、逐级查找,而每个检索系统的标准和方法又不一样。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信息的成本大大超过信息本身的价值,信息可利用的程度越来越低。中国C网把地址、引导信息、全貌信息进行既相关联又按地区、行业、产品等分类管理,具有分类查询和模糊查询双重功能,还对公开信息、浏览信息、保密信息和关闭信息采取了分流处理和按类传播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方便性,增强了信息运行的安全性、保密性,有力推动了信息传输管理的有序化。
信息资源利用:二者都利用信息资源,但因特网的电子邮件只能通过服务商发出,信息虽可自由存取,但无人管理和编辑,数据库繁多而重复交叉,且无统一的标准化检索机制。因此,信息利用的效率性、实用性、通用性很差。而中国C网既有企业动态名录库和引导信息库功能,又有定向特快和批量慢件两种电子邮件功能,使信息利用十分简便、快捷,还提供有以便携式微机与原实终端在信息同步条件下的漫游功能,使用户能突破时空和局网限制,与网络一"点"就通,对目标一"招"就来。同时,也有非在线传输功能,用户在对方关机情况下,可从联机服务机构快速调出对方储存资料,在家慢慢消化,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减少查询费用。
我在中国C网总部体验过两个星期,但当完全了解这种技术和商业模式与我的互联网认知领域背向的时候,就离开了。2015年有篇叫《“中国C网”的闹剧》的网文回忆——当年“中国C网”那么“伟大”的发明,除了我这个“三级站站长”因其不时让我发笑而没有完全忘记外,还有几个中国人记得?当然,夏传友位列中国科技报“共和国不会忘记”50年著名科技实业家之20。
十进制网络
2007年,上海通用化工技术研究所(上海十进制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长谢建平宣布IPv9正式走出实验室,我国十进制网络安全地址正式投入使用,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
IPv9本质与IPv6没有太多不同,仅是将编号方式改为十进制而非后者的十六进制,所以编号中不会出现英文字母,一般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像电话号码一样背诵数字并输入而连上网站。设计初衷是摆脱美国对DNS的控制,并宣传有一个叫做"中国十进制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局"的政府机构负责指导。事实上,IPV9从未获得官方认定。ICANN称从未收到过关于IPv9的任何正式报告,也并不管理IPv9。
2011年,IPv9专利拥有人谢建平以名誉权纠纷为由,起诉认为IPv9是骗局并撰写《互联网上的“周老虎”》一文的作者“沈阳”以及转载媒体,该文章对IPv9抨击其没有必要存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有个“十进制网络与IPv9闹剧”专题(配上图):谢氏IPv9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专家质疑,极端者将其比喻为“互联网上的华南虎”、“又一个汉芯造假事件”。
IPv9这一名词首次出现是在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是全球互联网最具权威的技术标准化组织)于1994年4月1日发布的《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RFC 1606: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Usage Of IP Version 9)一文,文章作者是Julian Onions。这篇文章说互联网IP地址面临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发现了其他太阳系的智慧生命以及超光速堆栈”,要推广 “把IPv9可寻址组件注射到血流中”,以及充斥着“平行宇宙”、“纳米机器人”、“夸克-夸克晶体管”之类的科幻用语。这篇文章发表的日期为1994年4月1日——愚人节。
恶搞RFC是互联网国际标准机构的RFC协议里的一批纯属搞笑的创作,通常都在愚人节发表。这个传统自1989年开始,而且每年的愚人节都会有至少一个搞笑的RFC推出。这些文档都依照1973年6月发表的RFC 527(代号ARPAWOCKY)标准制定,RFC 1606位列恶搞RFC列表中。
这是我最近才偶然知晓的大事件。
但影响力绝对不逊于 TD-SCDMA、WAPI、CMMB 等一干作品。
人物: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
丹尼斯·里奇,拍摄于2011年
丹尼斯·麦卡利斯泰尔·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黑客圈子通常称他为“dmr”。他是C语言的创造者、Unix操作系统的关键开发者,对计算机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肯·汤普逊(Ken Thompson)同为1983年图灵奖得主。
1954年,电气工程师阿利斯泰尔·里奇(Alistair E. Ritchie),决定举家从纽约州的布朗克斯维尔(Bronxville),搬到几十公里以外的新泽西,这样可以离他的工作单位贝尔实验室(Nokia Bell Labs)更近一些。阿利斯泰尔·里奇是丹尼斯·里奇的父亲,《开关电路设计》(The Design of Switching Circuits)作者之一、贝尔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
肯·汤普逊(左)和丹尼斯·里奇(右)
丹尼斯·里奇在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应用数学,毕业后于1967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20世纪60年代,丹尼斯·里奇和同事肯·汤普逊参与了贝尔实验室Multics系统的开发,该项目由贝尔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和通用电气公司三方联合研制,但是由于设计过于复杂,迟迟拿不出成果,1969年贝尔实验室宣布退出。
继续从事系统开发的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逊借鉴Multics的设计思路,做了一个个人项目,1970年,布莱恩·柯林汉(Brian Wilson Kernigha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当时服务于贝尔实验室)建议把系统命名为“Unix”。吸取了Multics设计复杂而导致失败的教训,Unix的设计原则定为"保持简单和直接"(Keep it simple stupid),也就是后来著名的KISS原则。
在完成Unix系统开发的基本工作之后,汤普逊觉得Unix系统需要一个系统级的编程语言,便创造了B语言。后来丹尼斯·里奇则在B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C语言,并且与布莱恩·柯林汉共同撰写了《C程序设计语言》(该书所采用的标准称为“K&R C”)。C语言也贯彻了"保持简单"的原则,语法非常简洁,对使用者的限制很少。丹尼斯•里奇编写的教材《C编程语言》总共只有100多页,薄得难以置信。很多人都被它的简洁性吸引,学习并使用C语言。直到今天,C语言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编程语言之一,"保持简单"原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2001年,接手贝尔实验室的朗讯公司,决定关闭大多数实验室,许多研究人员纷纷离开,包括Unix发明者之一的肯•汤普森去了Google,丹尼斯·里奇继续留任;2006年12月1日,贝尔实验室被整体卖给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第二年丹尼斯·里奇选择了退休,一直住在新泽西。
2011年10月12日,共事20年的同事罗勃·派克(Rob Pike,目前为google的工程师)从加州到新泽西去拜访他,才发现他已经去世了。由于是独居,无法知道准确的死亡时间。罗勃·派克在Google Plus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据我所知,Unix和C语言发明人丹尼斯•里奇已经去世",外界才知道这件事,引发了纪念浪潮。虽然这个过程有点令人伤感,但是必须说,这很符合他的"保持简单"的原则。
差生学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基本上全是怎么成为好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变成更好的学生。
《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呆伯特》(Dilbert)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的长文《如何获得真正的教育》(How to Get a Real Education)——忘记艺术史和微积分。斯科特·亚当斯说,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学习如何开展业务。
文章里有个故事:
校园里有一家学生经营的咖啡馆,管理得一团糟,亏损累累,靠校方补助维持。我自告奋勇去应聘他们的会计,由于我的面试技巧和工作态度,以及那些优秀学生都在刻苦读书的缘故,我得到了这个职位。
有一天,咖啡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开会讨论两件事。第一件事,有人建议开除一个服务员,这个服务员正巧是我的好友。第二件事,我们要选一个总经理。
所有人很快在第一件事上达成一致,因为我的好友的服务水平实在太糟糕了,而且心不在焉。
但是,他的最大优点就是高大英俊、仪表堂堂。讨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提出让他来当总经理,其他人勉强被我说服。所以,当天会议的决定,就是开除他,同时聘请他担任总经理。
后来,我的好友干得很出色。我从这件事上学到了管理学的真谛。
未来学
未来学(Futurology)是一个综合性研究人类重大领域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面临的挑战、应当采取的对策等内容的新学科。1943年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教授弗莱希泰姆(Ossip K.Flechtheim)首先创造和使用了“Futurology”一词,作为对与未来研究相关的问题的系统性和批判性处理。
一般认为,未来学由两大部分组成:理论未来学(theoretical futurology),着重于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各种预测结果或未来研究成果的研究;应用未来学(applied futurology),是为特定的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依据的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
目前,未来学已经发展成覆盖六大未来研究领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全球),拥有十大重点课题(粮食和人口、资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的影响、全球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击》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
199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将他过去在《连线杂志》专栏中写过的诸多想法扩充到他的著书《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描绘了人类数字化生活的美好蓝图,其中也包含他的知名推测:互动世界、娱乐世界、资讯世界终将合而为一。
随后,库茨韦尔在《奇点临近》中说:2045年,机器的计算能力会超过人脑,而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在意识的意义上,获得永生。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种概念:神人(homo deus)。他甚至得出结论:未来,只有1%的人可以完成生物进化,成为神人,99%的人将沦为无用阶层。
未来学推荐著作时序表
- 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未来的冲击》
-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大趋势》
- 1990年,阿尔文·托夫勒,《权力的转移》
- 1994年,凯文·凯利,《失控》
- 1995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 1996年,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
- 2005年,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奇点临近》
- 2010年,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 2016年,赫拉利,《未来简史》
未来学推荐网站
- 世界未来协会(World Future Society,https://www.worldfuture.org/)
- Fast Company(https://www.fastcompany.com/)
- MIT技术评论月刊(Technology Review,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
- 《科学》杂志(Science Magazine,https://www.sciencemag.org/)
- 《连线》杂志(Wired,https://www.wired.com/)
- 中国未来研究会(http://www.csfs.org.cn/)
比杂志还厚的报纸
1987年9月13日,《纽约时报》出版的星期日特刊,共有1158页(尚未证实),重量超过5公斤,成为世界上版面最多、份量最重的报纸,比世界上最厚的杂志还厚。1989年9月号的《Vogue》杂志共有808页,重量超过2公斤。
👍
「圆周率文化是个人站点,重点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
「圆周率文化得到中国汽车绞盘网的支持,深表感谢。中国汽车绞盘网业务始创于2001年,为越野车、清障车、消防车、军用车、特种车及工程应用等拖曳、救援场景提供手动绞盘、电动绞盘、液压绞盘和技术支持。